日前,在上方集团主办的“2022首届行业元宇宙大会”上,北京红枣科技CEO和创始人、BSN发展联盟常务理事何亦凡,为以《NFT在中国的基础设施和合规路径》为主题为现场嘉宾做了观点分享。
根据嘉宾演讲将文字整理如下:
何亦凡:今天我们所讨论的NFT是指NFT技术,而非NFT的业务形态。当前对于区块链、NFT、元宇宙、Web3.0等概念,几乎每家公司都有自己的理解,甚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知。我们在2019年开始打造BSN时对于区块链技术也有自己的理解,包括之后的NFT和元宇宙也都是如此。
首先,什么是区块链?我们认为区块链是建立互联网之上的一种新的数据传输模式,也就是数据的广播式传输。举一个例子来说明,1873年发明了电话,而电话会议一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还没有出现,设想当时如果有一件事需要10个不同地点的人一起沟通,那么肯定是1个人先打电话给给所有人,当每个人产生反馈时他再反馈给其余9个人,以此类推,整个沟通完成可能需要打上千通电话。而有了电话会议以后,20分钟就可以解决。当数据传输模式发生改变时,效率也会随之大幅提高。现在大家也可以简单做个测试,如果删掉所有微信群,未来一周内只通过与每个人的微信沟通交互,那么沟通成本会非常之大。
整个互联网在设计之初是点对点的沟通模式,也就代表现在互联网上所有IT系统之间,它们彼此沟通时就像没有电话会议只能打普通电话一样。所以信息化系统之间能否像电话会议一样,当一个系统发出数据,其它系统都会同步收到,任何一个系统产生反馈数据,其它系统也能同时收到,并且彼此知道大家都收到了。如果同时满足这三个特性,我们就认为这是广播式传输,在互联网上实现出来,就是区块链。大家认为区块链最伟大的特征是共识,但是我们理解区块链的本质其实是一种数据传输方式的改变,而不是共识,共识只是区块链达成的结果。假如没有高效的数据传输方式,共识要如何达成?就像10万人之间用寄信的方式交互,那么达成共识可能需要几千年,使用电话可能需要几百年,使用电话会议、网络,还会使达成共识的时间越来越短。正因为区块链能够让信息化系统之间的数据高速同步,才能达成共识。
一直强调共识是区块链最伟大的特征,是虚拟货币的观点。从通讯角度看,达成共识只是一个特例、一个应用。就像并不是每个电话会议都必须达成共识,有时电话会议仅仅是为互相了解。所以我们认为区块链是利用高效广播式数据传输方式,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,对数据从结构、追溯、权限和验证性上进行共治的去中心化、分布式并且公开透明的信息化系统。
区块链最伟大的特征是公开透明。从技术逻辑角度看,区块链是个公共系统,与它对应的是后台系统。后台系统是指现在所有IT系统的所有数据,全都保存在企业的后台,数据对于用户是完全失控的,从技术上讲企业可以“为所欲为”。例如刷脸支付,软件会询问用户是否同意授权,实际上这仅仅是一种“礼貌”,无论用户同意与否,软件都可以做任何处理。而区块链是一个大家共治的公共系统,这代表任何业务场景都面临两个选择,一是把数据放在后台系统,另一个是放在前台的公共系统,任何人都可以查询、可以验证是否正确,而且所有人在共同验证数据的完整性。我们认为这才是区块链最伟大的地方——就是相对后台系统而言,建立了一个公共公开的系统。
在这里我们想再次强调一点,虚拟货币不代表区块链。虚拟货币仅仅是区块链的一个应用,而且是区块链形态下最简单的应用场景——其简单程度类似现在互联网中的电子邮件,发送一个文本,压缩后传到另一台电脑上,然后解析出来。
区块链是广播式传输下最简单的一种系统结构,而且很笨重,对于很多传统业务系统来讲它太重了,未来十年,区块链还会不断发展优化,BSN目前也在推动一些技术性创新来简化区块链。
其次,什么是NFT技术?我们认为NFT是公共系统(区块链)上的数据库技术,因为公共系统的业务逻辑非常广泛,很难用一个关系型数据库来承载,例如将一个Oracle装在一个公共系统中,它很难完成任务。
在公共系统上数据库应该围绕个体。比如一个物件,所有的数据都围绕它形成一个小的数据库,然后由几十亿个不同的物件互相关联形成整个世界。从BSN的角度看,NFT是数据库技术,我们把它叫做DDC——分布式数据凭证,一个单体数据库技术。当公共系统(区块链)与单体数据库技术(DDC)结合,技术人员在设计时就会产生更多考虑。甚至未来10-20年,各国可能会逐渐推行一些法律,规定某些内容是不允许放在后台系统中的,例如个人隐私数据、用户的数字资产包括货币、股票等,绝不允许放在企业的后台系统中,导致用户对数据失去控制。除此之外,包括政府需要公开的数据等,也都会立法放在公共系统,这在未来将会影响全世界的IT系统设计。
那么接下来什么是元宇宙?现在从哲学、社会等层面对元宇宙的讨论非常广泛。从技术层面解读,我认为元宇宙是互联网网站展现形式的提升,就像在92年时使用互联网还是DOS界面,只有文字;之后发展到浏览器,HTML语言的出现带来了多彩的内容形式比如图片;多媒体出现后又有了GIF文件、视频等动态内容;再到互联网终端的改变,如今大家都在使用手机端应用。现在元宇宙是网站通过3D或者虚拟VR展现出来的内容,而底层数据管理还是与网站一样,例如淘宝建立一个元宇宙,在虚拟商店里进行沟通、购买等,购物体验会完全改变,但后台数据还是基于淘宝自有的用户和数据体系。
未来的元宇宙一定有几亿个之多,而元宇宙的核心一定是结合Web3.0的部分概念,元宇宙要接入后台系统和公共系统,通过公共系统把所有元宇宙的网站“串”在一起,进而形成互联网上新的通讯层,既有传统的点对点通讯层,同时也有公共的广播通讯层,可以由几个角色形成一个半公开性系统就是联盟链的概念,也可以几百甚至更多角色一起形成庞大的公共系统这就是Web3.0的概念。我并不认同币圈所提倡的Web3.0还应包含虚拟货币、所有权,这就像在元宇宙中我去一个餐厅就餐,还需要有这个餐厅的股权才可以。
我认为Web3.0是指公共系统“打穿”所有的元宇宙,例如未来在公共系统里建造一座城市,这座城市本身是个NFT,假设城市内有60个区域,每个区域里有200栋楼,每栋楼有400个房间,每个房间里有2000个物件,那么每个城市、区域、楼宇、房间、物件都分别是一个NFT,可能最后由几十亿个NFT组成了城市,因为建立在公共系统上,那么所有的元宇宙都可以调用这个城市,在一个元宇宙里建立一栋楼,另一个元宇宙的用户可以通过公共系统住在其他元宇宙的楼内。通过应用层把所有的人、事、物全部“打穿”,这就是我们理解的元宇宙+Web3.0,同时这也体现出公共系统的重要性。
NFT在中国的技术体系比较特殊,与海外有所区别。海外大部分NFT技术都是搭在公有链上。而在中国有两点是违规的,第一是虚拟货币,作为一个准金融的内容一定需要严控,这点我认为非常合理,在中国任何大规模的准金融内容都是严控的。第二是公有链, 因为中国互联网管理的相关法律对KYC——实名制、IT系统的数据可删除性、可管理性都有严格的定义,而公有链是任何人都可以接入做各种数据处理,并且没有任何实名制管理,这在国内是不合规的。因此公有链若想在中国满足合规条件,需要技术体系发生变化。NFT技术在中国的基础设施与海外是完全不同的,一定是搭建在联盟链、开放联盟链之上。开放联盟链实际上就是同时满足公共系统特性的联盟链,BSN也在推广开放联盟链的使用。
BSN在1月25日推出了BSN-DDC基础网络,接下来我提到的DDC就是指NFT技术,需要特别强调一点,BSN-DDC基础网络是为了NFT技术打造的,而不是为数字藏品打造的。数字藏品只是NFT技术应用的一个很简单的方向,而NFT技术实际上的使用广泛度非常高。
BSN-DDC基础网络自1月25日上线后受到社会各界的极大认可,至今注册的DDC平台方已经有500多家,其中部分在开发调试阶段就已经充分应用了BSN-DDC基础网络。BSN-DDC上通过官方合约和非官方合约生成的DDC已经有几百万个。
之所以获得如此认可,缘于BSN-DDC的8项核心理念,分别是:像公有链一样透明、在国内完全合规、私钥管理合约、可自建节点、足够低廉的成本、技术多样性、共同治理和多元化生态。
我们认为具备这8项理念甚至是作为公共系统的必要条件,如果不满足这8项,就不能称之为于公共系统,而仍然是一个传统的后台系统。
第一点,像公有链一样透明。虽然国内不允许使用公有链和虚拟货币,但公有链的透明性是我们的一个标准。任何链环境的透明性都需要和公有链一样,这意味着用户在一个业务平台无论是进行何种操作,包括DDC的生成、流转,都可以使用第三方工具验证DDC是否存在,以及是否发生过交易。而绝不是在平台方生成后,又使用平台方的API接口调取其传送的假数据。如果不能像公有链一样透明,本质上还是“黑匣子”一样的后台系统,而不是公共系统。
第二点,在国内完全合规。是指一定要遵循国家已经明令禁止做的所有事情,实名制就要保证用户的KYC要一层层可查,对违法的内容可以屏蔽。DDC这个名称也是我们与相关部门沟通后定义的,因为NFT与虚拟货币还是有一定的纠葛。
第三点,私钥管理合约,是指私钥要掌握在终端用户手里。相较后台系统而言,公共系统的特性是它对数据没有任何的掌控权。公共系统结合加密技术,可以实现通过私钥来管理数据,这在技术上就保证了终端用户的数据安全性。现在部分数字藏品平台基本上都是托管私钥,如果私钥不交给用户,那么其实还是与“黑匣子”无异。因此BSN-DDC推出了DDC保管箱,DDC保管箱是开源的,提供给所有的DDC平台方免费使用。通过DDC保管箱,终端用户使用浏览器就可以在本地保存自己的私钥。
第四点,可自建节点。公共系统虽然是联盟链结构,但一定要满足所有人都可以自建节点,如果所有节点都属于一方,那么本质上还是个大的后台系统,目前来说,基本上大部分的链环境都相当于私有链。
第五点,足够低廉的成本,这一点对所有的IT系统底层技术都非常重要。这也是公链和虚拟货币面临的核心问题之一。直到现在公链上也没有出现任何一个传统的大型应用,一个核心原因就是成本问题。公链应用的业务逻辑基本都是围绕虚拟货币,否则很难成立。对于传统应用来说,如果成本是虚拟货币而收入是传统货币,成本显然是不可控的。那么成本需要低到什么程度?我们认为未来在中国生成每个NFT的Gas费不能超过1分钱,这样它才能大规模应用。
第六点,技术多样性,这一点同样重要。在BSN-DDC基础网络上有很多条开放联盟链,有些是我们与国外知名的公链团队一起进行的合规性改造,使之适合中国的法律法规要求。当前区块链行业仍处于早期,各种技术百家争鸣,所以需要提供一个更好的环境让所有的技术互相竞争,不断优化,这样才能在技术、体验、成本方面都取得更好的成果。就成本来说,也许明年Gas费就可以从5分钱降到2-3分钱。
第七点,共同治理。预计在8月15日后,BSN的文昌链、武汉链都将允许在BSN外建立全节点,届时会有几十家知名的科技公司进行共管共治,这也意味着整个链将由所有的验证节点和管理节点共同管理,而不是只有BSN这一个角色、也不是只有红枣科技这一家企业在管理。届时像更新合约都需要所有治理方都同意才可以进行。
第八点,多元化生态。举例来说,企业可以在BSN-DDC建自己的数据中心,例如可以设置包含一条文昌链、一条武汉链、一条泰安链、一条重庆链,那么这家企业的权限与我们红枣科技就是一样的。我们现在能提供哪些服务,这家企业也可以提供完全一样的服务,包括用户充值等都在企业方,它甚至可以做一套网关专门处理某些业务。我们希望参与BSN的角色是多元的,可以作为经营方、平台方或开发者等等,这也是BSN追求的核心理念。现在一方面是国内禁止炒币,一方面是国外大多数区块链技术都在围绕炒币发展,BSN希望抓住这个时机,带动国内所有的区块链技术方共同发展,使中国在公共系统方面成为世界领先。
最后,我想强调一下NFT的合规性,我个人对数字藏品这个词有异议,因为“藏品”是带有投资属性的概念,我认为更贴切的说法应该是“数字商品”。在中国这两个不同的称呼对应的管理单位会有很大差别,如果是投资属性,是属于人民银行、证监会、银保监这类体系管理,上个月互金等三协会也发出了倡议,对抵制NFT的金融属性发表了相关意见;如果是商品,则属于市场监管总局管理,包括税收、营业执照等。。前面提到的元宇宙+Web3.0中整个城市都是由NFT组成,就代表着所有元素都是物件,属于数字商品。而商品有一个很明显的特性就是一定会有应用场景,例如一张图片,用作微信头像就是一个应用场景。如果购买之后只能等待增值,那就是金融属性,一定要区分清楚。在设计商业逻辑的时候一定要考虑这一点,如果围绕数字商品去做,那么平台未来可能是数字商品的“淘宝”,我认为将来一定会出现这样的平台,而且交易量会比现在的淘宝还庞大,但如果做成一个金融属性的交易所,可能半年内就被关掉了。
NFT作为数字商品也面临着可能被用作传销的潜在风险,它高效的流转性提供了很大的便利。作为平台方一定要考虑到这种潜在风险,尽量减少交易频次。譬如一年只能交易5次,每次间隔需要2个月时间。二次交易是合法的,严格来讲没有法律禁止,但如果通过二次交易形成金融属性的炒作,那一定是违法,有明确的法律依据。我们也建议有关部门和NFT的大厂通过积极的沟通找到一个合理的控制点,关于这方面我认为未来1-2年内就会逐渐清晰。
NFT和区块链技术未来将在IT系统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,今后将会出现无比庞大的、以及数量众多的公共系统。未来在互联网上会出现两层,一是现在的互联网通讯层,主要处理后台系统;二是广播式通讯层,主要处理公共系统,进行IT系统设计时,可以围绕这两层进行各种各样的设计。
列举两个公共系统场景来理解,第一,彩票行业,现在中国彩票行业正面临信任问题,大家购买彩票中奖是因为随机数,但随机数如何产生却无据可查。我认为未来20年很多国家会规定公共彩票事业必须放在公共系统上,而不许放在后台系统。放在公共系统上,发行彩票用NFT,用户购买使用自己的私钥,开奖写成开源的智能合约,领奖使用用户的数字人民币账户,同时公共系统上也可以授权其他机构销售彩票,全流程都是清晰透明的。这样未来中国的彩票销量有希望达到现在10倍以上,全球彩票行业将达到上万亿的规模。第二,可能未来用户体系都是建立在公共系统上,像刷脸识别这种数据如果放在后台系统,不仅对用户是风险,对国家也是风险。未来可能会立法,全部数据都需要放在公共系统上,个人数据产生以后通过用户的私钥加密存储在上面,当企业需要调用时,必须由用户使用私钥同意后才可以,所有的用户体系又是一个万亿的行业。
强调这两个例子的本意,是呼吁技术从业者,希望大家不要只关注现在一些简单的平台、虚拟货币、数字藏品等这些应用层的内容,要深入理解技术,理解底层逻辑,现在的时机就像当年互联网来临时一样,大家要抓住机会,机会不在过去,也不在现在,而在未来,未来所有的IT系统都会发生变化,要看懂它,并且有能力去实现它。